年画里的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

1518278400000 来源: 金羊网 0人参与
■清代北京年画《喜神门官》

■民国天津年画《财神推开黄大门》

■老鼠娶亲 湖南滩头年画

■民国年画《回娘家》

■民俗年画,祭灶神(灶王爷) CFP供图

■上海小校场石版年画《五路财神图》

■清末民初顺兴画店彩色年画《女娲娘娘》

初一出行迎喜神

迎喜神是过年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正月初一,从凌晨起就开始迎喜神,按照喜神所在方位,由家长主祭焚香后,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迎喜神,祈得一年康宁和好运。相传喜神是和其他诸神一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升天去汇报人间的事情,正月初一返回来过年。如果谁家迎来喜神,这一年里就会事事顺利,处处有喜,不遇灾病。

喜神究竟是什么模样,并无固定形象。民间年画中,喜神有似天官的,也有似财神的。清代北京年画《喜神门官》表现了赐福天官率童子赐福的情景。绘天官穿一品朝服,袍上有“福”“寿”图案,手持朝笏,手托锦盒,盒上有双喜,身后有童子手举宫灯,宫灯上分别有“富贵吉祥”“双喜临门”字样。

初二开门迎财神

正月初二是家家户户开门迎财神的日子,相传赵公元帅被姜子牙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财神,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赵公元帅性格懒散,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二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走动十分随意,从来没有既定的目标,说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家家都在此日赶早放炮焚香,抢在前头,迎接财神赵公元帅的光临家门。

民国天津年画《财神推开黄大门》描绘了一个殷实的天津大户人家正月初二迎财神的年俗。天津民居门都以桐油油之,故而这种年画中的大门都染成黄色,民间称这幅年画为“黄大门”。

民国年画《回娘家》描绘女子身着鲜亮花衣,背着娃娃,打着阳伞回娘家。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正与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

初三晚老鼠娶亲

中国很多地方在过年时都流行老鼠娶媳妇的风俗,各地老鼠娶媳妇日期不尽相同,或正月初三,或正月初十。这一天,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家家要把猫扣起来,不准吃老鼠;晚上把一只小孩鞋放在角落,让老鼠娶媳妇时当轿用;人们都会尽量熄灯早睡,不要影响老鼠娶媳妇;还必须在墙角点灯,为老鼠照明,为的是让老鼠娶媳妇的仪仗平安过去;还要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表示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该年的鼠害少ー些。

初四恭迎灶王爷

大年初四也是恭迎灶王爷返回民间的日子。灶王爷即灶神,又称灶君、灶王菩萨、东厨司命、司命灶君、家主司命、护宅天尊、定福神君等,年前腊月二十四,人们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了,大年初四要迎接灶王爷“回宫降吉祥”。灶王爷大年初四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故而,这天必须恭恭敬敬地迎接灶王爷下凡,称为“接神日”。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送神要赶在大清早,接神在下午四点钟左右。民间传说,初四灶王爷降临,检査家家户户,灶王爷回到人家査户口,家中的每个人都不宜离家外出,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供品,焚香点烛烧金纸,并燃放鞭炮焚,以示恭迎。民间也有习俗说,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要关门,以防灶王爷无法进入家宅之中。

初五迎五路财神

民间正月初五,许多地方有接路头、请路头的民俗。相传这一天是路头神的诞辰,路头神也称五路财神,迎接五路财神目的是希望受到财神爷的保佑。正月初五,从五更开始,人们就敲锣放炮仗接五路财神,以争先得到利市,以后越提越早,担心迟了,五路财神被别人接去。人们为了争接五路财神,有在正月初四晚上子时就把五路财神接来供起的,清人蔡云 《吴歈》中有诗描述人们的此种心情:“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五路财神是从古代的五路神发展而来的,指五祀中所祭祀的路神,所谓五路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人们认为路通向四面八方,处处有神灵,想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都有路神,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所以人们以五路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五路神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寓意出门五路都可得财。

正月初七人生日

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相传女娲初创世,创造万物生灵,先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六畜,第七天又造出了人。因此,初一到初六是六畜的生日,即正月初一至初七分别为鸡生日、狗生日、猪生日、羊生日、牛生日、马生日,正月初七是传统习俗中的人生日。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始祖神和媒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本版图文来自殷伟、殷斐然编著《赏年画之节令年画》,清华大学出版社)

■整理:潘玮倩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