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破解准入难题 拓宽发展空间

14471043600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0人参与

  ——《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解读之一

阅读提示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企业数量少、有实力企业不多,中小企业数、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户数在中部六省排在末位。企业数量不足,最终结果是经济蛋糕总量不大。增加企业数量,就要解决民企准入难题,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消除行政管理“灰色地带”,降低进入门槛,减少审批成本,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就此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省工商局等有关负责同志。

1 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真正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准

民企进入的投资领域越广,民营经济越有活力。我省民企发展商业空间仍然受限,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然没有公开限制,但门槛高实际进入难。如何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实现民企和国企平等进入市场?

省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樊伟强说,国务院“新36条”实施以来,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颇多,进入资格门槛过高,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比如,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和公立医疗机构在社会保险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但多数民营医院很难申请到医保定点。某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共1925所,只有31所医院和27所机构加入了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定点和新农合定点。民营医院在医保支付、人力资源、财政补贴、融资政策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资进入医疗服务业。类似情形还不少。

樊伟强说,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真正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准”,严禁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之外设置行业准入、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清理规范对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加快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招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特别是推动全领域、全产业链向民间资本开放。此外,深化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改革重组,支持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收购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也支持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入股参与优势民营企业改制重组等,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郭玉玺说,云南和四川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推出一批有稳定回报的项目,鼓励民资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PPP)模式参与。这是拓展民企发展空间的有效举措,我省也可以借鉴。拿出一批优质项目,积极推广PPP建设模式,确保民营资本平等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等建筑业、金融服务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2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真正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去年3月份,我省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个体私营登记注册数创下近年来新高。但一些配套改革还没有同步,“先照后证”中后置审批的部分许可证还是按老办法办理,依然难度大、耗时长,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如何真正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省工商局企业登记注册监管处处长邢朝义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潜力的重要举措。从“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企业领到营业执照,即取得了合法的主体资格、确定了经营范围,但还需要取得相关部门行政许可的经营资格,但经营资格取得比较费时费力。比如餐饮行业,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后,企业主还需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排污证、消防证等,规模较大的还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场地卫生许可证等,环节多、时限长,增大了市场准入成本。

邢朝义说,真正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要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杜绝变相提高工商登记门槛,禁止在规范流程之外增加民营商事主体设立程序,除法律另有规定和国务院决策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其他事项一律不准作为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通过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要更加健全监督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省工商局信用合同监管处赵卫民处长说,“先照后证”改革也带来了“只办照不办证”情况,一些食品生产、销售类企业,工程建设、施工类企业,采矿类企业、环保类企业以及涉危涉爆类企业等,在没有办全行政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抢跑”开业,利用制度和机制留下的空间从事不法行为,易给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交易安全、消费安全等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甚至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因此,要构建新型监管模式,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审批的原则,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落实,形成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放而有序、监管有力的更加规范有序的法治市场。

3 推进简政放权,实行网上并联审批,让企业审批不再费时费事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在推进简政放权上进行自我革命,取消、调整、下放了一大批审批权力事项,但企业还是感觉办事不方便,如何切实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赵卫民说,目前,审批中的“互为前置”“串联审批”现状仍未改变,耗费了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比如,对酒店行业来说,涉及住宿、餐饮多个领域,“先照后证”改革将卫生、餐饮等许可改为后置,但办理卫生证还是要凭环保、消防许可,而环保、消防仍是前置许可,拿到执照前,企业仍需花时间申请各项许可,且不少事项为重复审查。此外,跨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在一个职能部门审批办一个证,可能需要提供一套材料,办几个证就需要提供几套材料,都增加了企业审批成本和难度。

赵卫民说,一方面要按照“六权治本”的要求,围绕“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前置条件、审批层级”等核心内容,依据法律法规对现有行政权力、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规范,进一步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要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禁止明放暗不放、变相实施审批,彻底堵偏门、关后门、开正门。另一方面,要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操作,建立以“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网上公示”为内容的“网上行政审批大厅”,整合优化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公示、发照等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不重复填报、提交材料,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缩短登记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

4 大力整治“红顶中介”,消除管理“灰色地带”,降低民企审批成本

中介组织是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而且一些由政府批准并在主办单位利益驱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红顶中介”,评估、监测、环保、会计、审计带有垄断性极强的行政色彩,服务质量较差、收费过高,增加了民企投资成本,影响了民资活力发挥。

就“红顶中介”问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郭玉玺说,要加快整治“红顶中介”,严肃查处灰色地带腐败行为,清理各类变相审批。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斩断利益输送链条。要定期对市场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向社会公布收费情况,探索推进限时、限价服务,要积极支持中介组织依法合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本报记者 赵向南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