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建市70年辉煌历程回眸(图)

14465934000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0人参与


  长治,是浓缩历史积淀的千年古城,悠久文化,演绎出一部部古老雄浑、厚重悠远的壮丽史诗;

  长治,是孕育太行精神的梦想圣地,革命伟业,铸就了一首首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英雄之歌;

  长治,是凝聚民众企盼的精神家园,太行精神,奏响起一曲曲百折不挠、战天斗地的时代乐章。

  作为新中国最早全面解放并建立政权的城市,长治见证了从民族解放到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伴随着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经70年的长治,也以伟大的太行精神,书写了自己的“建城”辉煌,奏响了“上党从来天下脊”的时代壮歌。


  魅力之城


  70年来,长治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城市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加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五五战略”、率先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五五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创造了长治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奇迹。

  今天的长治,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一盏盏路灯点亮街道,“三环八纵十二横”路网骨架展露真容,“三河一渠”蜿蜒穿城而过,绿地碧草茵茵,公园姹紫嫣红……历史与现代辉映、产业与城市共融、文化与绿化彰显、城镇与农村互动、影响与美誉俱增,使上党古城成为名扬全国的魅力之城、幸福之城!

  今天的长治,城市建设区面积从建市之初仅有6平方公里左右扩大至59.3平方公里,市政道路总长由5.4公里增至384.5公里,“三环八纵十二横”的道路框架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长治市以“山水园林、文化韵味、休闲宜居、舒适便捷、洁净活力、上党特色”为基本定位,先后实施各类城建重点工程438项,完成投资130多亿元,主城区新建及扩建道路59.8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40万平方米,道路贯通率达80%以上。

  水是城市之魂。两个“大干城建年”中,长治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市区“三河一渠”进行改造。目前,石子河十中桥至紫坊桥水利工程已全部完成,进入试蓄水阶段,周边绿化景观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中;黑水河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东防洪渠土方开挖已完成,部分河道进入防渗铺装阶段;南护城河工程也已开工。沿着改造一新的石子河,流水潺潺、绿树成荫,过去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机场路环岛、灯泡厂环岛、长治商厦环岛、南街环岛4座环岛进行的改造,更成为长治市近年来的城建亮点工程。

  城市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造福于人民群众,让每个长治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2006年长治市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至今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万套,基本建成6.7万套,完成投资134亿元,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17.4%,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长治市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目前,长治市已初步形成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及限价商品房等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3年以来,长治市实施“五五战略”,增加了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方式,坚持公正分配,住房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绿色,是长治鲜明的符号,更是长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发扬太行精神的长治人民,70年如一日,致力造绿、爱绿、护绿,硬是将城市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长治众多国家级荣誉中最抢眼、最靓丽的“名片”。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全面提升长治生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城乡生态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度、快速度、高强度推进城市绿化和城乡林业生态建设,在建设“五宜”长治的道路上迈出了日益坚实的脚步。当年9月,长治不负众望,捧回了“国家森林城市”这张宝贵的绿色名片。

  近三年来,长治市以“大干城建年”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绿化高潮,新建改造了上党战役游园、灯泡厂游园、液压桥游园和潞馨苑游园,新建改造了上百个健身晨练点,总数量达到200多处。道路绿化新增绿地面积25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0.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城市园林绿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长治市森林覆盖率达30.9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绿地率达44.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9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格局,绿色城市美名远扬,正成为长治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


  千帆竞流


  70年来,长治经济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有过辉煌和荣耀、有过坎坷和艰辛的历程。

  从寥寥几个小发电厂、自来水厂、小煤矿的单一发展到煤焦冶电传统行业和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七大新兴产业板块齐头并进;从以手工操作为主、设备简陋、劳动环境恶劣、技术水平低下,以煤炭产业为主,到“五五战略”的大力实施,逐步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五大产业集聚区;从建市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3亿元,到全市2014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7.2亿元……

  如今,长治正处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时刻,走出对资源红利的迷恋和依赖,坚定不移地推进“延伸抓循环、转型上高端”,长治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启了破解资源型城市困局的漫漫征程。

  2015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出台《长治市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行动计划》,致力构建具有长治特点的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新体系。以当下煤炭滞销的市场倒逼机制为契机,积极推动煤炭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以延伸抓循环为路径,改造提升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八字方针为统领,谋划主题项目,确定改革课题,探索“革命兴煤”新途径。

  实施“千企百强”工程是近年来长治市大力实施“五五战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标杆企业的重大举措,对长治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千企”是指从全市域实体经济中,按照规模大小筛选出一千家左右有成长潜力的企业;“百强”是指从“千企”中选出一百家左右不同行业的非煤非电、转型发展的旗舰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构筑起市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体力量,打造长治经济升级版。目前,长治市已初步筛选确定千企企业1085户,其中百强企业140户,涉及一产、二产、三产207个项目。

  以“千企百强”为引领,力争在五年内培植2到3个销售收入千亿元以上的旗舰型企业,20个百亿元以上、30个五十亿元以上、50个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形成“三大企业方阵”,使其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以“千企百强”为引领,围绕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七大新兴产业板块,重点实施了198个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15亿元、增长16.3%,占工业总投资的71%。

  从“千企百强”,到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七大产业板块,再到全国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五大产业集聚区,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长治市经济转型中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跃然眼前。

  长治要转型,关键靠创新。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朝着创新驱动型经济前进。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创新逐渐融入长治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经济和城市转型提供强大的驱动力。首钢长钢公司、潞宝集团、襄矿集团、天脊集团等一批批企业瞄准“新”“高”,大胆先行先试,以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尝试推动着经济发展。一个全新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正在托起长治这座资源型城市生机勃勃的明天。


  春潮涌动


  70年来,长治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小康加速推进,农民也开始有更多的梦想,拥有228万农民的上党古城正在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奏响了“三农”发展最强音。

  2014年,粮食产量创新高,总产量达到16.2亿公斤;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收入达到10311元;精准扶贫稳步推进,2.4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启动建设了5个省级、20个市级和15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2015年1月,长治市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重点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切实找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治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以郊区、潞城市、长治县、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6个县市区为示范区重点,建设全国优质玉米产业示范区和北方地区设施蔬菜产业样板区,长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西沟、霍家沟、南村、下秦、永丰、荆圪道,一个个闪耀在上党大地的名字,已成为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力量持续增长。长治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工程,使农民出村不再难;3205个村通上了自来水,农民喝上了洁净安全的自来水……

  农村教育由“分级办学”转为“政府办学”,50万农村学生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营养餐工程,积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政策,建立了贫困大学生助学体系,确保农村每个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完善了林业改革配套制度,推进了林权流转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为山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潞城经验”为示范,任务细化到村、到户,落实补助资金,规范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向家庭农场集中,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积极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重点推进了农村危房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提升“一点一站一中心”三级农村公共服务网络的服务水平,在农民家门口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今年,长治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增收致富指明了方向——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确保年年有收入、年年有增长。

  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增收潜力,打造农民新的增长极。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引导种养大户向家庭农场发展,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普通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步伐,建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技术能手,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上党风华


  70年来,长治在古老文明、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平和睿智、包容大度、勤奋敬业的精神……“中国好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中国曲艺名城”……一道道文化风景靓丽夺目。如今,“长治声音”更加响亮,“长治故事”更加动人,“长治形象”更加美好。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文明感召力,内化成全市人民建设“五宜”长治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治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腹有诗书气自华”。2013年11月29日“宜学长治读书月”活动启动。从此,该活动月年年举办,年年深入。“课程表贴在书房,好奇心回到胸膛,又是一个学生时代,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上党文化大讲堂,如今已是这座城市里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首届“百名最美读书人”评选,推动读书走进家庭,走近市井的每个人,一步步向市民化、个性化延伸和拓展,成为无数市民关注的活动,将阅读推进家庭,扎根在每个人心里。村村有书屋,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特别是最近市图书馆数字门户正式开通上线,市民随时随地畅享全新阅读体验……

  文化给人智慧,文化也可洗涤心灵。如今八路军总部旧址、上党战役主战场、黄崖洞保卫战旧址……已被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处处革命遗址无不记录着革命先辈在那段烽火岁月的革命足迹。伟大的太行精神孕育于斯,传承于斯。长治依托上党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天然禀赋,大力弘扬“三个文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廉政、道德、纪律和作风教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学习申纪兰精神和段爱平、申飞飞事迹等活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党员干部,让红色基因融入干部群众血脉;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把武乡县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沁源县闫寨太岳纵队遗址、黎城县黄崖洞和长子县北高庙确定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正式挂上了“廉牌”;组织专人搜集整理长治地区的历史名人、廉政故事、格言警句,刻在市区的石头上……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长治市委宣传部牵头,专家学者领题,各县市区、各部门精心组织,汇集创作精华和心血的“三个文化”丛书——《法韵上党》《风清太行》《光耀千秋》已经印刷下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6月,长治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1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此为突破口,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模式、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围绕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果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形成了具有长治特色的公共文化模式。

  通过创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独具长治特色的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等蓬勃兴起,同时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了长治中华祈福文化旅游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沁源灵空山避暑节、平顺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武乡八路军文化艺术节等一批节庆文化品牌,以及消夏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新秧歌大赛等一批草根文化品牌,既延伸了群众的生活空间,为百姓筑起了文化舞台,也进一步活跃了城乡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

  2013年11月6日是一个在长治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长治荣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灿若星海的文艺精品,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智慧,彰显了一座城市文化原创的品质。长治不断建立和完善催生文艺精品的工作机制,长治文化艺苑处处百花绽放:2007年,长治市作家葛水平凭借代表作《喊山》过关斩将,获得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高荣誉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填补了中篇小说奖项在山西的空白;精心打造了《段爱平的乡村梦》《山乡女村官》《吴琠晋京》《女娲补天》《腊月天儿》《一撇一捺》《白杨木的春天》《海英和她的妈妈们》《豫让与襄子》《申纪兰》《法显》等一批文艺精品,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第八届中国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等各类国家级赛事评选活动中荣获多个大奖;2015年8月27日,长治市荣膺全国首家“中国曲艺名城”称号,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近年来,长治瞄准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成为长治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澳瑞特健身器材、上党堆锦、八路军文化园、郊区锦绣坊、长子铜乐器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集团。


  旗帜力量


  70年来,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申纪兰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段爱平,从誓让荒山披绿装的老党员刘科歧到用生命践行承诺的张书堂,从甘在偏僻乡村的坚守者申飞飞到燃尽生命写忠诚的赵雪芳,再到全国百佳县委书记唐立浩……一个个先进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党性标杆,激励着大家见贤思齐、争先创优。

  70年来,长治的党员干部队伍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从1945年长治解放,到中共长治市委成立,全地区共有党员806人。到2014年12月,已发展党员22万余名,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明显提高……

  70年来,在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彰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追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员干部下乡住村蔚然成风,“一头汗、两腿泥”的干部越来越多,群众意见有人听了,困难有人帮了……越来越多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

  走农家、进社区、下基层,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呼声,实打实解决百姓的难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市委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各级“一把手”率先垂范,真改在先、真干在前,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除积弊、树新风,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了长治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城区成立党代表工作室,长治县开办“群众大讲堂”,长子县推行“问题清单制”,平顺县创新实施贴心“305”工程……或许,群众无法一一记住这些活动的名称和做法,但他们的切身体会是一样的,那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为民宗旨。

  今年以来,长治市委坚决担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刮骨疗毒,重典治吏,保持三个高压态势,拧紧从严治党“责任弦”,各级纪检部门勇担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利剑高悬,铁拳出击,打出根除腐败“组合拳”。各级党委紧紧抓住“两个责任”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从严治党、重典治吏;持续保持“三个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反腐除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黑恶势力得到惩处。

  位于长治市城区瓦窑沟社区伊苑小区的红色文化展览馆,是老战士宣讲团团长、“长治好人”马格青自费创建的。在这间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地下展厅里,陈列着从抗战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珍贵资料和照片。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以长治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劳模为内容组成的红色板块。“之所以专门开辟这样的板块,就是让人们清楚,劳模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成为太行精神的生动体现和长治的一个精神符号。”马格青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红土地滋养了红色基因。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伟大精神代代相传。全国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在这里诞生;在1951年,为适应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太行老区人民不畏艰难、不惧压力,在老区原有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创办了10个合作社,开全国农业合作化之先河;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誉满全国;石圪节煤矿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煤矿战线的一面旗帜”;医疗战线的赵雪芳成为新时期“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在太行精神的激励下,长治人有情怀,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国最美村官”、“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段爱平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富不忘本、倾心为民,敢想敢为、苦干实干,恪守信念、履职尽责,她贴工、贴钱、贴命,她还贴近百姓;“中国好人”申飞飞太行深处写忠诚,在工作最棘手的时刻,舍家为业,扎根基层;在正义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果敢作为;在群众最需求的时刻,施以援手,真情付出……

  “长治好人”引领城市文明、道德楷模塑造城市之魂的文明创建特色,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8名(其中今年入选3名,居全省之首)、感动中国人物1名、“中国好人”33名、山西省道德模范25名,是山西省道德楷模最多的城市,“中国好人”城市成为长治的新标识。

  今长治,古上党,漳河两岸好风光。如今,新时代的上党儿女正在协力同心,奋勇拼搏,共筑中国梦,众志谱华章。

  本版采写:王 宏 姜国栋 常珍珍 徐 姗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