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刘燕双
时光,在这里停滞了;时空,在这里穿越了。
六百年的沉淀,六百年的传说,带着历史的风韵,带着岁月的风霜。它就是藏在深山的侗族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湘西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高椅村。
到高椅古村的路上,一路惊叹着,成片的窨子屋,散落的古树,即将收割的稻田,摄人心魄,旅途便一点不漫长。路途风景竟已如此,高椅又该是怎样的美好?
进入高椅乡的标志,是一扇半边窨子屋的形状,感觉要进入一个古老的村寨了。蜿蜒向前,到达村口。村口有一棵两百年的樟树。树已经老去,枝干仍然遒劲。据说这棵树死去的时候,对面山上的一棵古枫木也不可思议同时离去了。
沿着竹林,行到村口。站在观景台眺望,村庄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高椅由此得名。
高椅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始为少数民族(南蛮)住所,原名渡轮田。村寨五百多户,两千余人,八成以上村民为杨姓,出过近二百九十三文武英才,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据杨氏族谱记载,杨家的先人,耗时百年,四代辗转迁徙,才选定高椅落户。
高椅又称“八卦村”,入得村子,穿行其间,若不是有导游在旁,定会迷路。粉墙黛瓦,青石小巷,从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一百零四栋。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村落,在中国已经屈指可数。一条石板路,一扇老宅门,一处青砖墙,一副水墨画。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屋的雕梁画栋、高高的马头墙、古时的防盗监听缸、古老而先进的排水系统。最令人称奇的,是侗族传统文化。最为迷人的,是清清的巫水河。最值得一书的,是纯朴的高椅人。
高椅不愧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外部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均是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建筑皆是高墙封闭,庭院深深,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高椅村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导游说,马头墙还有另外一个作用,一个玩笑,竟被我猜中,果真是防止女子“红杏出墙”。照壁、墙头、门窗花纹各异,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可以判断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亦或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或龙腾凤舞、或花鸟人物,极尽精美。丹青墨宝、石雕石碑随处可见。
五通庙好比高椅的龙穴,是建筑的中心。每栋房屋坐北朝南,外表相似,户户相通,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好似五瓣梅花。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迷宫般的格局,外人是难以走出的,故村子几百年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耕读传家是高椅人的骄傲。有文人吟诗作赋的“醉月楼”,后改为女子学堂;有村口老人闲谈的一甲亭,“不作长亭构短亭,乘凉多半属颓龄”,白天只供老幼病残休闲聊天,不允许年轻健康男女在此偷懒;还有清代学堂“清白堂”。“苦读寒窗人不寐,五更犹听诵文章。”遗风犹存。在高椅,这些不是表演,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高椅的美,是由内至外的,是文化晕染的,是岁月滋养的。
(作者单位:远安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