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夏天,鳞次栉比的选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轮番滚动,抓取眼球。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声音和名字可能只能耀眼一个夏天。而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里,则有这样一群女孩,她们是30年前的“上海好声音”、“超级女声”。她们,
就是上海的“小荧星”。
30年前,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合唱队成立。作为一个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少儿艺术团体,小荧星时至于今,仍然是很多家长和孩子梦想的光环。而那些曾经在舞台和荧屏上活跃着的金嗓子,依旧很多人难忘的记忆。
30年后,在选秀节目热闹喧哗的今天,重访曾经的“小童星”们,寻访那个淳朴又精彩的造星时代。
责任编辑:黄飞珏/文:《申》报记者 姜晟颖 实习生张梦怡/图:钱超、本报资料/设计:乐乐
上海的“造星工厂”
知不知道“小荧星”,大概可以算是分隔90后和90前的一道分水岭,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末,小荧星的小歌星们,都是上海荧屏上的生力军。
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成立于1985年,将近30年的时间,她们的歌声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80年代中期的小荧星,给上海的电视荧屏注入新鲜的活力与色彩。《歌声与微笑》、《走进十月的阳光》,这些由小荧星唱红的歌曲至今仍旧是大家熟悉的曲调。
从小荧星里出来过多少“小童星”?恐怕已经统计不清楚了。但那些上海人熟悉的名字,却一直没有消散。唱着“小邋遢,真呀么真邋遢”的小女孩曹蕾、1988年拿到“明日荧星争夺赛”冠军的巫慧敏、1993年东亚运动会的点火圣女阎华……从小荧星出来的小明星们,是整整一代人心中的偶像。
1989年,上海同往年一样举办了多次青年演唱大赛,而出人意料的是五项大型比赛的冠军全都被小荧星的成员包揽,巫慧敏、胡蓓蔚、陈铭洲、姚蔚珺和沈勤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上海电视台的专题片《绿色的门槛》专门采访了她们5个人,并在片中以当时非常新颖的MTV形式录制她们各自的演唱。在片中,把她们并称为小荧星“五冠军”,播出后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小荧星效应的蔓延,让靠近小荧星,成了一件光荣又困难的事儿。
报名从南京路排到人民广场
当年的报名难到什么程度?小荧星的老师回忆,最难考的一阵,小荧星的录取率是600:1,“比高考难多了,比考北京电影学院还难”。上世纪90年代初,每逢小荧星的培训班招人,是要专门调交警去维持秩序的,报名的家长从西藏路南京路一直排到人民广场,从静安区一直排到黄浦区。“阿拉小囡考上小荧星了。”是可以在弄堂里炫耀好一阵子的事儿。现任小荧星总经理的吴亮到现在还记得,当年自己考小荧星的时候,因为“不是上海户口”而被拒之门外,作为知青子女的他大感受伤。不过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筛选条件的严苛。
据著名指挥林振地是小荧星艺术团的总指挥,他回忆,当时妄图塞条子进小荧星的人实在太多,他就只好拿个旅行包,收到条子就丢进去,也不看,结果日子长了,居然整个包都塞满了条子。“那时候挑小荧星的孩子,都是按照专业演员的标准来挑的,唱功、台风、长相,都要好,说百里挑一一点也不夸张。”
从合唱到独唱
被称为“五冠军”的巫慧敏、沈勤、姚蔚珺都是小荧星艺术团的第一批团员,她们入团的时候都已经在中学读书,是团里的“大姐姐”,而唱红了“小邋遢”的曹蕾和后来点圣火的阎华,都是团里的“小妹妹”。“我一开始人小,特别不受待见,一直做冷板凳,特别羡慕那些大姐姐,觉得她们太漂亮,唱歌太好了。”阎华刚进小荧星的时候才幼儿园大班,字还不识几个,但是一学唱歌就特别开心。姑娘们对当时的指导老师林振地都印象深刻,姚蔚珺念的是上外附中,英文好,林振地就让她主攻英文歌,做领唱,后来录制《歌声与微笑》的英文版,是姚蔚珺一句一句教着整个团的女孩子唱的。基本功平时有没有练习,林指导也是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沈勤有一阵自己在家猛练。
“小荧星”在当时和许多少年宫的合唱团不同,它不仅仅注重合唱,也注重每个小歌手独立的发展,可以单独唱,变着花样唱,在那个时代,这是个性的萌芽。
结伴走过青海路
当时的艺术团每周都有固定训练,遇到有大型演出训练还要密集。训练的场地就在电视台,所以那时候送孩子去小荧星训练,都说:“送孩子去电视台呢”特别有面子。
每次排练结束后,阎华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捉迷藏,跳皮筋,都是在别人觉得特别神圣的电视台院子里进行的。她们还因为小皮筋跳得好,被一个电视剧看重帮着录一段跳橡皮筋的背景。而台里需要录歌吵吵嚷嚷的背景音,也会把她们这群小屁孩叫去录,小小年纪,已然在电视台玩得熟门熟路了。训练结束,巫慧敏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青海路买东西,“那时候青海路上一溜有好多小店,我和沈勤、姚蔚珺就喜欢去逛,买小头饰、裙子。”“不过那时候我们都喜欢穿裙子,就巫慧敏与众不同,喜欢穿牛仔背带裤。”在青海路上,小荧星的姑娘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作者:姜晟颖 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