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眼
新鲜今日事,读报早知道,来看今日报眼。
设计模板、焊接电路、检测试验……这本是90后大学生冯盘龙暑期生活的常态。然而,为了挽救一位白血病大学生的生命,这位正在紧张备战全国竞赛的工科学生毅然选择中止集训,冒着损伤身体、错失保研机会的可能,捐髓救人。
由于家境贫困,生活俭朴的冯盘龙只有40多公斤。捐髓前的两个多月中,体重不达标的他努力增肥,并对家长、老师和同学们隐瞒了即将捐髓的消息。
“救人,比获奖更重要”
两年前,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时,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冯盘龙还未曾想到,自己的生活竟会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同龄人产生交集。2011年5月29日,路过学校操场时,大一新生冯盘龙看到一辆无偿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队。来自贵州盘县山区的他走进了队伍中,献血300毫升,并填写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登记表。
2013年5月17日,一封来自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问询邮件发到了他的邮箱中。发送邮件的是工作人员章晟。“那天,我们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通知,冯盘龙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配型初步吻合。”章晟说,他连忙拨打电话,却发现冯盘龙登记的手机已经停机了。他试着给冯盘龙发了封邮件询问其手机号码,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
电话中,章晟告知冯盘龙配型成功,希望他能考虑做进一步的检测。正在备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冯盘龙略微有些犹豫,但他还是答应了参与高分辨血液检测。
6月14日,检测结果显示:骨髓配型“全相合”,这样的概率约为130万分之一。一边是马上到来的极重要的竞赛,一边是急需救治的垂危病人,怎么办?冯盘龙果断决定:先捐髓!“救人,比获奖更重要。”
捐髓前需要注射动员剂,而注射后容易出现鼻塞、流涕、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由于冯盘龙每天白天还要回校做实验,注射时间只好定在晚上。
重要的是他需要帮助
在共同参加竞赛的队友刘雪豪的印象中,冯盘龙是个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暑假至今,他为竞赛的最后冲刺拼尽了全力,基本上每天都呆在实验室中。“吃饭是叫外卖,睡觉就在实验室里睡折叠床,熬夜到两三点钟或者整个通宵是常有的事。每隔好几天才会回一次宿舍,洗洗澡、换换衣服。一等奖是他入学至今最大的梦想。”捐髓日期一天天临近。7月22日起,冯盘龙开始按医院要求每天注射动员剂,为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做准备。但他决定暂时不向队友们透露捐髓的消息,“担心他们要因此减少我的工作量,这样会更影响团队的准备工作。”直到捐髓的前一天,冯盘龙才在队友的反复追问下透露了捐髓的消息。
“很惊讶,也很感动。”队友刘安世说,“捐髓是件很需要勇气的事”。平日里生活俭朴的冯盘龙,体重只有40多公斤。为了满足体重必须达到50公斤以上的捐髓要求,他开始努力增肥。习惯了清淡饮食的他开始强迫自己增加蛋类和肉食的摄入,最终达到了要求。他至今仍不知道受捐者的个人信息,也没有刻意询问。“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帮助。”为了不想让家人担心,细心的冯盘龙至今没有把捐髓救人的消息告诉父母。他在计划着,“过年回去再给他们讲,到时他们看我健健康康的,也就放心了。”
“等你归队一起实现梦想”
说起冯盘龙,熟悉他的师生们赞不绝口。“他很有思想、有恒心,科研能力很强、综合素质很高、具有分享精神。”指导老师尹仕说,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3年度ADI中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总决赛中,冯盘龙和队友们设计的“智能数字万用表”获得全国一等奖。“获奖后,他把成果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他是一名特困生,入学时还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但每年学校发放助学金时,他都主动提出把名额让给更困难的同学。”辅导员李文龙说,这次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如果能得一等奖,不仅可以获得保研名额,对以后找工作也很有帮助。
7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特意赶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看望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冯盘龙。也有不少同学自发前往医院探望他。队友们勉励他,“我们等你归队一起实现梦想。”
(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