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1982年创立了希望集团,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2004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2008年获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经济30人”
农村专业户没有人的尊严
网易新闻:1982年的时候,您开始创业的时候,所有人对您最多的评价是什么?
刘永好:“你看那个刘老师书教的好好的不去教,跑去当什么个体户”。当时也不叫“创业”,叫“辞职”,或者叫做“个体户”,那个时候没有私营企业,所以没有下海的概念,(“创业”)专指辞去国家公务员或教师的相对稳健的工作,到一个不够稳健的地方去做一些风险很大、不被人瞧得起、社会经济地位都没有保证的工作。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接受网易新闻专访
网易新闻:您辞了工作一定要创业,当时最原始的冲动是什么?
刘永好:那个时候我们都不安分,都有一些想法,都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网易新闻:那您当时想过后果吗?假如不行怎么办?
刘永好:其实没有想过,因为那个时候我们30来岁比较年轻,而且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觉得最多干别的,做什么都可以,那个时候工资比较平均,做什么都差不多,没什么。
网易新闻:假如目前这个时候,我们假设当时您没有辞职下海,您觉得您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过了27年之后?
刘永好:可能我已经不在教师岗位上了,因为我一直不想做教师,可能是某方面的工程师,或者是设计人员,或者是在某一个企业做管理或者是销售。
网易新闻:那当年您做的时候,也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当年您下海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会到今天的局面?
刘永好:那个时候没想到今天,没想那么远,没想到发展的这么快。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允不允许我们做,然后开始做的时候,是允许我们七个人还是八个人,然后我们想办法能不能借点款,是不是把规模做大的问题。
网易新闻:当时您想过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刘永好:没想过,因为有一些事情想的太多了就失去机会了。
网易新闻:我们经常提到下海是90年代那一波,您比他们早10年下海做事情,什么东西支撑你比别人早10年敢去创业呢?
刘永好:那个时候市场非常好,因为我们82年创业的时候,基本上是计划经济。那个时候有的只是你敢不敢这样做,你有没有这个胆量,你是不是努力的去做。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更多的是农村专业户的兴起,跟现在有很大的区别。
网易新闻:当时最大的障碍在哪?除了政策上的障碍?
刘永好:资金不够。
网易新闻:有没有观念上的东西?
刘永好:我的学生看到我在市场上卖东西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瞧不起我。学生家长、领导可能会有一些看法,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做一些好象是叫做不该做的事,所谓不该做的事,好象是没有职业的,城市的三无人员,或者是劳改似的人。
首先由于文革这10年,对所谓的知识分子阶级的批判、建国以来资本主义的改造,老一代的企业家们的结局都不是被看好的,第二没有保证,第三随时有可能有再次文化大革命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你没有人的尊严,不被社会认同,在社会最底层。你当教师教人的时候,还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但你变成个体户,那个时候没有个体户,叫做农村的专业户,在社会的评价中可能属于比较低层的。
网易新闻:大概到了哪一年,人们的观念就扭转得差不多了,你做事比较舒服了?
刘永好:其实这个观念一直存在。我觉得比较大的变化是在小平南巡讲话的时候,出现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个体企业蓬勃的发展。
宏观经济怎么走,看猪坚强还是恐慌
网易新闻:您对现在的形式总体的判断是什么?对总体的宏观经济,或者是行业的判断是什么?
刘永好:我是养猪的,所以我经常拿猪做比方,2007年的时候猪价暴涨,18块钱一斤,据说CPI很大的增长,这个时候很多人投资养猪。但是2008年金融风暴对养殖业有巨大的冲击。原来认为金融风暴是高层的事,跟养猪有什么关系?后面发现大着呢,由于金融风暴几千万人失业了,他们回到农村,他们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或者他们的消费减少了,这样的话,2007年疯狂的猪养了那么多,2008年一跌再跌非常的悲惨,再加上所谓的猪流感,冲击非常的大。
2009年的第一季度,猪肉价格一跌再跌,从18块跌到8块钱一公斤,跌到了在这段历史时间的最低点,带动了养猪亏,养鱼亏,养牛亏,养鸡亏,几乎所有的养殖业都亏。6月份以后,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在减退,国家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借着支持的力度,猪肉逐步开始回升,又回升到10块、11块、12块一斤了,这个时候信心在恢复。
从2007年到现在经历了“猪疯狂”到“猪坚强”到“猪恐慌”,到现在猪的新希望,到今后猪的新一轮发展周期,实际上养殖业的周期跟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周期,跟中国经济的周期走势基本上相当。但我认为我们中国经济在经过这次金融风波的洗礼以后,会变得更加的成熟。
食品行业是万岁行业
网易新闻:您的企业给外界的印象比较稳健,有没有这几年让你感觉比较吃力的时候?
刘永好: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和矛盾,比如说去年牛奶的三聚氰氨事件,虽然我们企业并没有检测出三聚氰氨,但是由于对整个行业的怀疑,所以使得我们非常困难。
网易新闻:现在媒体曝光食品安全的问题曝光比较多,民众对食品和食品怀疑也比较多,您对这个行业有信心吗?
刘永好:这个行业是一个万岁产业。我相信我们人类是万岁的,人类还会继续繁衍下去,可能还有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内,人总是要吃食品的,不管昨天吃的是玉米,吃红薯,今天吃大米,后天吃猪肉,鸡肉,牛奶,都需要食品生产的,这就表明了食品工业一定是一个万岁产业。
那么这个万岁产业我们怎么样去规划它?我们的宗旨叫做“为耕者牟利,为食者造福”,所谓的“耕者”就是我们农民朋友,所谓“食者”,就是老百姓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价值,这里面就有一个社会责任。
我们曾经搞过一个叫做“中国食品安全电视大奖赛”,我们试图通过电视大奖赛的形式,在各个省掀起一种大家关注食品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知道选择安全的食品,对于生产者来说,怎么样保证生产者的产品的安全性,和对我们监管部门来说,怎么样合理的规范一些有效的安全监管的知识,我觉得取得了积极有的结果。包括农业部、食品卫生一些机构和部门,都支持我们这个大奖赛的发起。
那些民营企业的“先烈”
网易新闻:去创业或者下海的故事被媒体炒了很多遍,现在做到这个地步,不断的被问起往事,您心里边还愿意回忆这些事情吗?
刘永好: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很有感触,因为当时跟我一块创业的很多企业,当时风光过,(现在)都不在了。经常看见这样的一些统计数据,比如民营企业的生存期大概是3、5年,究竟是3、5年也好,2、3年也好,就这几年的生存周期,而我们走过了27个年头。
网易新闻:如果像您站在历史的高度想一下,您当年的创业,当年的辞职,当年的下海是对政策的突破,对体制的突破,扩展到全国,您觉得这30年这个国家的改变在哪?
刘永好:其实我们以及跟我们同时下海创业这些人士,在那个政策还不够规范,还没有政策的时候就敢于去做,冒了相当大的风险,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还在拼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成为改革开放中民营企业发展的“先驱者”,或者叫“先烈”,对于这些“先烈”,对于这些人,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理解他,同情他,包容他,因为(他们在)很多的法律、政策配套不健全,社会经济、舆论环境都不够支持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他们成功是少数的,失败是多数的,虽然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努力为前仆後继的中国民营业的发展,乃至为中国经济的、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网易新闻:您觉得私营经济或者民营经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刘永好:民营经济的诞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里面民营经济是最活跃的,因为他们的拼搏精神,他们的敢冲敢闯,他们的激情,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都是最高的,要是没有中国的民营经济的话,那么到现在不可想象。换句话说,假设有谁说民营经济不行,要全部取缔的话,现在将会有70%、或者80%的人失去工作,这对中国人是多么的恐怖?那个时候将会导致什么呢?我相信用一句话说社会将会大乱也不过分。
网易新闻:跟27年前相比,现在民营企业生存或者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哪?
刘永好:现在的矛盾跟以前很不一样,民营企业发展首先是看你是不是有竞争力,你的格局是不是合理的?这些指标实际上都是市场经济里面一些惯用的指标,是逐步跟国际接轨的指标,他跟以前强调的不同。
网易新闻:除了竞争力方面的问题之外,有没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一些束缚?
刘永好: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家努力宽松货币政策,但是有不少人反映,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受到的政策激励或者贷款可能更多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相对少一些。另外一些重要的一些领域,国有企业的优势确实比较明显。尽管现在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够完全公平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比20多年以前,比92年也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