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大业:杨广的执政(上)

1230270295000 来源: 网易 0人参与

杨广并不真是个混蛋

蔡磊:这讲的题目是“大业宏图——杨广的执政生涯”,这讲是上卷。

蔡磊:可以说,杨广是在父皇不明不白地驾崩、几个兄弟也都或关或杀,分封在外的幼弟汉王杨谅更是领军叛乱,结果全国震动的情况下登上大位的。

蔡磊: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皇位,杨广的内心显然不是很高兴轻松的,这种情况下登上皇位的杨广就希望让天下所有人都看一看,我既然能当上皇上,就一定会上合天道,下符人望,就一定能成为不让秦皇、不输汉武的千古一帝!

蔡磊:杨广就是这样开始他的执政生涯的。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混蛋皇帝之一的杨广其实并不真是个混蛋,起码那时候不是。

蔡磊:仁寿四年十一月初三,也就是将父皇的丧事办完,并且庙号、谥号一应俱全之后,杨广就大驾光临洛阳,并于十多天后发布了营建东京的诏令,营建东都可以说是他执政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这首先是出于一种政治的考虑。

蔡磊:声势浩大的杨谅叛乱被平定后,除杨谅被除名为民,把他从官员册里除掉名字,也把他从皇族籍中开除出去了,不承认其为皇家血脉之外,由于杨谅的叛乱,受到株连的官吏臣民一共二十多万户,几十万人,其中大部分被强令迁徙到洛阳附近,以便集中监视控制。

蔡磊:类似大规模的流放和迁徙在杨广之前和杨广之后都算不得新鲜,当时叫做“迁虏”,也叫“谪戍”。例如秦始皇就曾将大批“山东迁虏”,也就是统一战争中抓获的六国俘虏迁往四川,又把内地数十万逃亡的贫民、罪犯还有商人迁往南边的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举措;后来李唐王朝的前期也曾将数十万高丽人迁往内地。这种强行、大规模的迁徙移民,应该说是当时普遍采取的政策。但为什么杨广别的地方没看中,偏偏看中了洛阳,要把那里作为他的新都呢?

蔡磊: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说法,还是那个章太翼,当初文帝最后要去仁寿宫避暑,他出来拦着,说不要去,要去了恐怕皇上回不来了的那个家伙,也是他出来给杨广说的话,所以杨广才决定要在洛阳兴建新都,面对新皇上,姓章的人是这样说的,“陛下木命,雍州为木之冲(犯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皇上当太子前不是晋王吗,那才是最适合你的地方。结果就是:“帝深以为然,十一月乙末,幸洛阳。”

蔡磊:事情当然不是这样,或者不仅仅只是这样。司马光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写到他的书里,实际也是一种春秋笔法,这样一写就显得杨广刚一当上皇上就显得非常可笑,昏聩糊涂,让人贻笑大方,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不仅仅是这样。

蔡磊:杨广之所以选中洛阳,是因为洛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了,早就有王城之谓,西周时它是东都,镐京是首都;到了东周时更成为王朝都城,镐京就不是首都了,就像杨广大规模强行移民其实并不是他的独创一样,实行两京制,在他之前和之后也都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就像东汉,就是长安和洛阳两京制,李唐王朝除了京师长安,在东都洛阳也有一套“东京宫”,后来的武则天就是在洛阳当了皇上。明朝后来也是北京和南京两京制,满清则是北京、盛京(沈阳)两京制。

蔡磊:既然前面和后面都有两京制,那为什么杨广营建东都就成了昏暴之举呢?这和我们的历史观是有关系的,好就好到如贤如圣,坏就坏到全身流脓,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到现在对国人还是有影响,这也应该说是足总留给我们的负面遗产之一吧。

蔡磊:好在杨广营建东都的诏令《隋书》全文有录,所以杨广营建东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其实并不难理解。

蔡磊:首先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由于京师在长安,作为国家军队的府兵大多集中在京畿关中一带,为了保卫首都,部队驻扎是以京城为中心的,在京城附近发生一些事情,当然军队调度起来就很方便,离京城远一些的地方再发生意外怎么办呢?“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来不及了,由长安调兵,往返费时,肯定不利于迅速做出反应。前面刚刚说了,杨广刚一继位,那边的汉王兄弟杨谅就反叛了,刚刚平定的杨谅之叛对刚刚即位的杨广肯定有很大的刺激,直到三年后的大业三年(607)杨广北巡河北时,依然对此念念不忘:“自蕃夷内附,未遑亲抚,山东经乱,须加存恤。”

蔡磊:地大物博的山东之地实在是关乎整个帝国的安危,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主观上想的也是王朝永固,但实际效果却成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正是意识到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杨广才一下就看中洛阳这个地方,在他营建东都的诏令中引用《易经》,以“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他以这个理由表达了他自己希望天下长治久安的理想,同时由于五代十国,北周,前段时间的混乱,洛阳这个地方也是饱经战火摧残,所以在自己关于修建东都的诏令里,他也表达了自己要重建饱经战火摧残的洛阳的心曲。

蔡磊:他认为,洛阳自古就是形胜之地,不只是到了现在才让人割舍不下,为什么要把修建洛阳的事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大隋如今九州一统、府库充盈,那就该付诸于行动!同时他还在诏令里还表明了对未来东都的设计和营造理念的原则要求。他要求有关人员要本着“民为国本,本固邦宁”的先王之教,要听从宣尼公(孔子)的教导,注意节俭,“务从节俭”、“明为条格”,只有这样,才能“称朕意哉”。

蔡磊:东都洛阳的正式营建开始于大业元年(公元605)三月。为了这个工程,组成了一个由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等宰相重臣参加的工作班子,因为这些人身份、职务都很高,所以工作班子的权限也很大。这个班子几乎就是当初为隋文帝建仁寿宫的原班人马,这些人也算是摸透了为皇帝的心思,早在修建仁寿宫就因为太过富丽,太过豪华,搞的隋文帝不高兴,但很快又在独孤皇后的劝说下,欣然笑纳并对有关人等大加赏赐。在杨素杨达等的参与下,把东都修建得非常壮丽,结果是“帝大悦之。”

蔡磊:开工是大业元年三月,完工时是大业二年(606)正月,东都洛阳的营建工程正式竣工,前后历时十个月。十个月建一座城市,这应该是中世纪时期的一项匪夷所思的奇迹。

蔡磊:由于宇文恺此前就有修建隋都大兴城的经验,又有仁寿宫建成后大获皇上奖赏的实践,东都洛阳的确是一座精心设计、规模宏大的城市。据后来的考古发现,洛阳虽然比京师大兴小将近三分之一,但依然是明代西安城的七倍。而且,新都洛阳的城市布局大体与长安大兴城相仿,也是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同时更加突出了皇城和宫城的至尊地位,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大隋王朝包容天下的气势。天人合一在古代人们的建筑理念里,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蔡磊:城建好了,人还不够,为了使新都尽快繁盛起来,工程完工后的第二个月,大业天子杨广就下诏令:从全国各地开始往洛阳迁移人口,“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同时还“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有钱人,做买卖的,几万家,都被迁移到这儿了,这样的迁移还有好几次,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洛阳不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人口也增加了很多倍,一下就真的成了一个很有些生气的城市了。

蔡磊:皇权就是律法,如此不容置疑雷厉风行,如此全国一盘棋、全国总动员,骂声肯定是有的,不满乃至星星点点的反抗也在所难免。但在新皇建造新都,并很快就使之追撵京师,以至两京并存、整个国家似乎都焕然一新的新气象之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欢天喜地乐此不疲,肯定也是真的。

蔡磊:抛开宫殿林立金碧辉煌的宫城和衙署齐备警卫森严的皇城不说,单就看看遍布着百官府邸和百姓街坊被称做郭城或者罗城的东京城区吧——

蔡磊:有贯通南北的被叫做天津街或干脆就叫天街的大街。街宽一百二十余米(按现在的标准不知是几车道),长约四公里,是全城中轴线上的主干道。两旁种的有樱桃、石榴、榆树和柳树,不仅夹道成荫,而且流水成渠。

蔡磊:洛水河穿城而过,将洛阳分为南北两个区;为连接南北,在洛水上建有天津桥、通济桥、利涉桥等四座桥梁。城内除洛水外,还引瀍水、伊水入城。洛阳是一个多水的城市,当时又开凿了好几条漕渠,使得洛阳新城的水陆交通远比京师大兴更为方便。水里可以行船,旁边有卸货的码头,于是洛阳就形成了南、北、西三个市场。据记载,北市“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规模已经很大了,经常有上万艘船停在那里,周围还有众多的酒店旅馆,这个地方应该说是繁华洛阳的繁华之所;南市则“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那里面干什么的都有,光买卖家就有几千家,货物堆得像山一样。这是市。

蔡磊:同时在上春门外,还建筑了诸郡邸百余所,所谓郡地各地方长官朝见天子的住所,有点儿驻京办事处的意思;建国门外则有四方馆,以接待外国和少数民族使者,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不但有接待地方大员的,还有招待外宾的。

蔡磊:《马可·波罗游记》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的中国,记载的自然也是元朝的景况,可即使那样,马可·波罗笔下神话般的中国还是让欧洲人大跌眼镜,以致认为写书的那家伙八成是个骗子。

蔡磊:元朝比隋朝晚了几百年,如果欧洲人知道在他们看到那本书以前几百年,中国就已经有皇帝叫大业,还有个城市叫洛阳,并且繁华如此,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蔡磊:和东都新城同时兴建的,还有规模大大超过长安皇家禁苑大兴苑的新的皇家禁苑——西苑,也叫会通苑或显仁宫。关于显仁宫,《隋书·食货志》记道:“苑囿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课天下诸州,各贡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中。”园子的规模很大,而且里面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都是从全国各地进贡过来的。

蔡磊:除营建东都之外,大业天子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修建离宫别所——包括对前朝行宫离院的修缮扩建,如北齐的晋阳宫、中山宫、汾阳宫的重新修缮;对北周时的同州宫、长春宫、蒲州宫的修建,等于在数年内以洛阳为中心建造了一片宫殿群,方便皇上东西南北四处出巡,好有个地方住吧。

蔡磊:据记载,那时侯全国各郡有宫室二十六所,还有一个数字说是四十余所。这些当然都可以看作是营建东都的配套工程,也可以说是杨广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例证。

太喜欢在祖国大地走来走去现场办公

蔡磊: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把洛阳就这么建起来了,他到底是为什么呢?

蔡磊:躬亲庶政,好做巡游一直是杨广的执政风格和特色。之所以杨广要重修洛阳,按他的话说就是,修建洛阳,我是要克服官道重碍,能够顺利的在全国各地走来走去。是这样的,从洛阳出发,或西走关陇,或东达海岱,或北通燕赵,或南至江淮,洛阳地处中心,往哪里走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在杨广看来,经营洛阳,实际上也是在经营天下,他是拿这里当了他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啦。果然,由洛阳出发,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向巡视,在杨广几乎成了年年必做的功课。他实在是太喜欢在祖国大地走来走去现场办公了,以致于他无法理解南北朝时期后期的君主,包括南陈后主,那些家伙成年累月泡在后宫女人堆里,杨广非常纳闷,还问过自己的大臣:“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

蔡磊:他得到的回答是:“此其所以不能长世。”那些家伙当不久(皇上),他们的皇位保不住。

蔡磊:既然如此,就是为了大隋江山能传世久远,大业天子也不能不更加乐此不疲兴致勃勃。

蔡磊:说到这里还应该有个补充,南陈亡国之君陈后主是在杨广甫一登基的仁寿四年(604)十一月中旬死的。他死了以后杨广追赠他为大将军,封长城县公,立谥号曰“炀”,充分表达了杨广对只知道诗酒风流,于国家全无建树的昏君陈叔宝的无比蔑视,他没想到,在自己死后,谥号也被叫做炀。

蔡磊:除了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一样,杨广还干了一件事儿,包括挖战道,修长城,这些都是用工很多的项目,同时也是影响很大的项目,单个来看这些项目,对国家来讲是有利的,但由于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了,所以到最后,杨广的这些大手笔、大工程,导致了杨广的隋朝很快灭亡了。

蔡磊:在杨广当时的构想里,筑长城也好,修驰道也好,甚至也包括开凿大运河,其实都是一个统一国家密不可分的整体部署整体战略。

蔡磊:作为这个战略的第一步,杨广继位后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是,“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这是他上任以后采取的第一个大动作,实际这是一项拱卫东都的国防工事。所谓“堑”,实际就是沟,太长太长的沟就叫做堑,其实就是用来阻断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这条动用了数十万民夫挖出的壕沟绵延数千里,横跨如今的山西、山东、河北好几个省,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匪夷所思,说成是古代中国的马其诺防线也应该差不多吧。

蔡磊:堑壕挖好了,但阻断敌人交通的同时不是也把自己的交通阻断了吗?给敌人制造了麻烦,也给自己制造了麻烦,那就需要再开驰道。

蔡磊:大业三年(607)四月,杨广下诏“巡省赵、魏”,也就是在这次长达两年的巡幸过程中,大业天子于同年五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这是要从太行山横截开出一条从河北到并州太原府的驰道,目的既是为了皇帝巡行的车驾通过,也方便战时调兵,当时汉王杨谅不就是在这一带举起的反旗吗?参与这项工程的大约有黄河以北十几个郡,按平均每两户抽一丁计,参与人丁约在百万人左右,这个工程费时三个月,百万人费时三个月,又是一项大工程。

蔡磊:而且修建的工程并不仅仅这一项,还有与上述工程有关的穿越太行山通往河内(今河南沁阳)的九十里直道;连接洛阳与长安也就是崤山与函谷之间、对原有的旧路改造后修成的连接东、西两京的新国道;还有修大运河时在运河岸边修筑的御道,因为运河需要纤夫在旁边拉纤,拉着船走,人很多,要不然也走不了;还有大业六年(610)所开的西起榆林北突厥牙帐,东达于蓟的长达三千里的御道,数字看着有点儿吓人,实际上主要是把草原上的草割掉就行。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工程总量与所耗人力物力应该说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

蔡磊:这是说的修路,修筑长城也是在这样的考虑中被提上杨广的议事日程,并且付诸实施的,修筑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抵御防备突厥、契丹、吐谷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掳掠。隋文帝在位期间曾五修长城,但规模都不大,人数少则三、五万、多不过十余万,一般也都是一俩月或三四月也就算了。杨广却是另外一种典型的带有鲜明个性的风格,他干事儿都喜欢大,越大越不怕,不怕不大只怕大,虽说他执政期间修筑长城的次数只有两次,但两次都兴师动众,动静很大。

蔡磊:第一次是“发丁男二十余”;另一次则“发男丁百余万。”两次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万,百余万那一次时间不太长,一旬,也就是一两个月,但死的人占了十分之五六,也就是说,百万民工以死伤过半的代价,用十天左右的时间修筑了二百多里的长城,考虑到当时的施工条件和设施,应该说也是一个奇迹。

蔡磊:这次大长城的时间分别是在大业三年(607)七月和大业四年(608)七月。

同时杨广还自前往塞北,亲自督促,显得相当重视,好像果已的经火烧眉毛了似一样,给人感觉好象是厥或者契丹再或者是吐谷浑又一次兴兵犯境,大隋之地已是狼烟滚滚?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作当时曾经是域霸主的突厥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已被分化瓦解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已已经服,大隋西突厥当虽然没有投降,但也没有力量进行扰之至于契丹或者吐谷浑单实际仰仗的是突厥的力量,突厥没劲了,他们也没劲了,凭自自己的力量他们也不敢举妄动。,也就是说,当时的长城并不是非修不可联系到第次大长城前后,大杨广派经使者经略西突厥部和,并且兵深入吐到谷浑之地的可以理解为这其实正身广在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吧。

蔡磊:有人却不这么看。《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就此批评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筑长城以避胡。”这就有点不厚道了。而且,就像李世民总爱贬低父皇来突出自己一样,在这里他用的还是抑人为了扬己的老套路,尽管他看起来是在表扬自己的手下大将:“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唯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远胜筑长城耶?”我派李靖去,突厥不就逃走了吗?边境也就安静了吗?不是远比费人费力的修长城好吗?当然不能说李世民没有道理。唐朝一代,因为国力强盛,所以边患不严重,所以李世民可以这样说,但杨广时不是。

大运河是隋炀帝毁誉参半恩怨难辨的图腾

蔡磊:大运河的确是应该也值得好好说一说。就像长城是秦始皇永不离身的标志性饰物一样,大运河也是隋炀帝身上毁誉参半恩怨难辨形同图腾的标志。隋炀帝和秦始皇相距八百多年,两个人都闻名遐迩,两人都同样残暴,两个残暴的暴君都同样创建了一项震烁古今闻名世界的宏伟工程,应该说这不是一种偶然和巧合,而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两个人大致相同的性格使他们作出这种决断,他们两个人都天赋甚高,自然也就自视甚高;他们都大权独揽好大喜功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都雄心勃勃威加海内视百姓为群氓视自己为圣主。他们都广造宫殿不知疲倦四处巡幸意欲使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代代相传。秦始皇的四处巡幸也是很有名的。

蔡磊:秦始皇和隋炀帝两个人还有点不一样,秦始皇死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变颜色呢,虽然已经快了;隋炀帝是被别人杀的,在咽气之日已是皇权零落,整个天下也如同乱麻沸汤。

蔡磊:长城是秦始皇留给隋炀帝的遗产,隋炀帝继承了并且还发展了;大运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留下的一份不太像样的遗产,隋炀帝同样继承下来并且让它旧貌新颜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蔡磊:据说是春秋战国时的吴王夫差挖出了大运河的第一筐土。地点是在当年吴国的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目的是为了打通向北的水路,以便进攻齐国。时间是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那条邗沟全长大概四百多里,沿途湖泊资源丰富,利用那个资源施工,相比较应该说是容易一些。

蔡磊:四年后,夫差又命人开掘了一段由淮入泗、北接沂水、西接济水、可以助其挺进中原的被称为黄沟的运河,先是邗沟,然后是黄沟。运河开通了,夫差的仗也打赢了,但就在他于黄池争得诸侯间的霸主地位时,结果却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他的屁股后面端了老窝,夫差的仗在前方打胜了,后方家却没有了,吴国后来就让越国这么给灭了。

蔡磊:继南方的吴王夫差之后,北方的魏惠王也开凿了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鸿沟。鸿沟后来成了中原航运的重要纽带,把当时各国紧紧联系起来。最后又成了刘邦、项羽争霸时的天然分界线。

蔡磊:再后又是秦始皇开凿丹徒曲阿,也就是镇江至丹阳的水道,而这也是大隋江南运河的所经之处。

蔡磊:后来又是汉武帝,汉武帝开疆拓土,需要从南方征调钱粮,又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运河百余里,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之间的航运水道。汉朝同时还对邗沟和鸿沟(也叫汴渠)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整治,刚开始,从吴王夫差开始时主要是为了打仗,到了汉朝时经过几次维修、整治,运河的作用开始从主要是为了打仗改成漕运——也就是给京师之地运粮。

蔡磊:后来就是三国时期。占据北方的曹操曾于建安九年(204)、建安十一年(206)、建安十八年(213)几次在滹沱河、潞水、漳水之间开沟凿渠,实际上等于把河北平原的运河网给贯通了,把海河与黄河水系连在一块,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大军粮草运输。

蔡磊:南方的孙权,魏蜀吴三国的吴国,他也因形借势,凭借着长江天堑与曹魏抗争,“凿句容中道”,与春秋时吴国所开渠道相接,使建邺(今南京市)和东南诸郡上下船只得以躲避长江的大风大浪,也成为六朝时期一带漕运的重要水道。

蔡磊:再后又是大隋建国前的南北朝。从长江经邗沟运河,再经淮泗水道到达彭城(今徐州),隋朝建国之前南北朝的时候,这个水道的水还是很大的,能直通战船,北周武帝的手下大将王轨率领骑兵,就是以设置障碍截断水道的方法,打败陈宣帝的水军,在江南水乡,水真的就是生命线,不但可以运兵,还可以运粮,是非常重要的。

蔡磊:这算是大运河的前世图谱。

蔡磊:杨广就是在这样的前人留下的基础上,开始了他大规模开凿运河的大业。这好象是他干得最大的事儿,也是他最得意的事儿,但也是把他绑在耻辱柱上的绳索,并且永世无法解脱。大业天子杨广好像就是因为大运河才成为隋炀帝的。

蔡磊:毕竟,大运河是一项集全国之力、耗时六年才得以完成的浩大无比、死人无数的工程。毕竟,修成后的大运河成了隋炀帝大造龙舟、数次巡幸江南、惹的天下怨声一片的实实在在的纪念碑般的载体。

蔡磊:后来有这种说法,包括唐诗里有好多诗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好象说修建运河,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下江南去吃喝玩乐,但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蔡磊:在大业元年(605),杨广就“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实际上在营建东都时他就开始修凿运河,就是说,修凿运河如同修驰道、筑长城一样,都是他对整个国家未来设计的组成部分。

蔡磊:先是征发百万民工,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这是大业元年的事。在那一年稍晚一些的时候,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开邗沟,连接淮河与长江。到大业四年(608)又开挖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连接黄河与海河。大业六年(610),又从京口(现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浙江杭州)入钱塘江。

蔡磊:用了六年时间,用了无数人工,南起余杭,中途经过江都、洛阳,北至涿郡的南北大运河就这样成形了。这条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穿了如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和北京、天津六省二市,全长近五千里。

蔡磊:这无疑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河,单就大分裂之后重新大统一的政治意义,杨广采取的修运河的举措应该说也是正确的,而且在当时,长江三角洲以及浙东三吴一带已经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作为鱼米之乡的富饶程度早已远远超过关中八百里秦川的首善之区。将作为政治中心的关陇地区和财富中心的江南连接起来,其经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

蔡磊:这条大运河的修建,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变化,应该说怎么评估都算不得过分。

蔡磊:导致杨广成了后来的隋炀帝的,还有他发动并领导的一败再败的东征高丽的战争。这场战争和北运河段的永济渠有关,永济渠是南北大运河四段渠道中最长的一段,虽说有旧渠道可以利用,但工程量依然十分浩大,其间役使了河北百万民众,“男丁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全部要去修河,结果到最后男的不够了,女人也必须干活了,男女老少全民总动员。永济渠修成后,成了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渠道,这样也就加强了对北方的军事控制。因为永济渠的终点涿郡,也叫蓟城(现北京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属于北方军事重镇,杨广在征伐高丽时,这一带就是屯兵之地,实际也是存粮之地,永济渠也就成了漕粮运兵的主要通道。

蔡磊:也就是因为有了永济渠、有了北运河,远离黄河的涿郡蓟城才有了后来成为元大都的可能,也就才有了后来和现在的北京。这是大运河的北头。

蔡磊:在南头,杭州,杭州也是中华版图上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按《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说法,正是运河本身,“大大地促进了杭州的发展,使它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杭州以前也非常不起眼,只不过是一个据点,一个边境哨所,就像以前的上海,很早很早以前,没有通商以前,它只是个小渔村,正是因为大运河的发展,所以才使杭州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

蔡磊:就这样,南有杭州,北有北京,这一南一北闪耀在南北大运河两端的古城至今依然风情万千风华绝代,可是不要说别人了,就是生活在这两个城市里的人们,能知道并偶尔想起杨广的又有几人呢?

蔡磊:开凿南北大运河,应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业天子杨广成全了大运河,但大运河却偏偏没有成全他。

蔡磊:大业年间,一条大运河使得天下百姓“不胜其害”,却又使得唐宋以后历代朝廷百姓“不胜其利”,当初修的时候把当时的人都害苦了,但又给后世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便利,杨广就这样集功过于一身,让人欲赞不能、欲骂不忍,不说不休、欲说还休!

蔡磊:人们如何对隋炀帝和他的大运河工程说三道四评头论足,静静流淌着的大运河就那么一路流着流着,一个个王朝渐行渐远,大运河也告别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成了一道需要着力加以保护的远去的风景。

蔡磊: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底也是在那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京杭大运河作为其流域内的浙江等八省市联合(包括北京在内)申报的项目而名列榜首。

蔡磊:这是杨广和他的大运河。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